首頁 >> 佳作欣賞

陳序:我在加沙,偶遇攝影

來源:攝影月報 責編:zss 2013-09-13

齋月第一日。2012年7月20日,在巴勒斯坦拉姆安拉附近,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士兵的監(jiān)視下通過卡蘭迪亞檢查站,前往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朝拜。新華社記者陳序攝

2011年10月11日,約旦河西岸撒瑪利亞人慶祝傳統(tǒng)節(jié)日。新華社記者陳序攝

2012年11月20日,在加沙地帶北部舉行的葬禮上,巴勒斯坦人抱著兩名在以軍空襲中喪生的巴勒斯坦兒童遺體。新華社記者陳序攝

2012年11月20日,在加沙地帶北部舉行的葬禮上,巴勒斯坦人抱著一名4歲兒童的遺體。新華社記者陳序攝

哀傷。2012年11月20日,以色列戰(zhàn)機在參加葬禮的巴勒斯坦人頭頂上空盤旋。加沙醫(yī)療部門消息,以軍持續(xù)一周的軍事行動已造成13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新華社記者陳序攝

第一批巴勒斯坦被釋囚犯抵達加沙地帶。2011年10月18日,在加沙地帶拉法口岸,一名被釋放的巴勒斯坦囚犯親吻前來迎接他的親人。新華社記者陳序攝

死海黃昏。這是2011年11月7日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杰里科附近拍攝的日落時的死海(拼接圖片)。新華社記者陳序攝

“達盧家的哀傷”組照選登。新華社記者陳序攝 2012年11月19日,在加沙城的希法醫(yī)院,達盧家的4個遇難孩子等待下葬。達盧一家人是生活在加沙的巴勒斯坦平民,11月18日,以色列戰(zhàn)機在空襲中將他家的房屋完全炸毀。達盧和他的一個兒子由于當時不在家中幸免于難,而包括達盧的妻子與他們的7名子女在內(nèi)的11人卻不幸喪生。據(jù)巴醫(yī)療部門消息,截至19日,以軍空襲已造成9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40多人受傷,其中包括200名兒

“達盧家的哀傷”組照選登。新華社記者陳序攝 2012年11月19日,在加沙城的希法醫(yī)院,達盧家的4個遇難孩子等待下葬。達盧一家人是生活在加沙的巴勒斯坦平民,11月18日,以色列戰(zhàn)機在空襲中將他家的房屋完全炸毀。達盧和他的一個兒子由于當時不在家中幸免于難,而包括達盧的妻子與他們的7名子女在內(nèi)的11人卻不幸喪生。據(jù)巴醫(yī)療部門消息,截至19日,以軍空襲已造成9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40多人受傷,其中包括200名兒

“達盧家的哀傷”組照選登。新華社記者陳序攝 2012年11月19日,在加沙城的希法醫(yī)院,達盧家的4個遇難孩子等待下葬。達盧一家人是生活在加沙的巴勒斯坦平民,11月18日,以色列戰(zhàn)機在空襲中將他家的房屋完全炸毀。達盧和他的一個兒子由于當時不在家中幸免于難,而包括達盧的妻子與他們的7名子女在內(nèi)的11人卻不幸喪生。據(jù)巴醫(yī)療部門消息,截至19日,以軍空襲已造成9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40多人受傷,其中包括200名兒

“達盧家的哀傷”組照選登。新華社記者陳序攝 2012年11月19日,在加沙城的希法醫(yī)院,達盧家的4個遇難孩子等待下葬。達盧一家人是生活在加沙的巴勒斯坦平民,11月18日,以色列戰(zhàn)機在空襲中將他家的房屋完全炸毀。達盧和他的一個兒子由于當時不在家中幸免于難,而包括達盧的妻子與他們的7名子女在內(nèi)的11人卻不幸喪生。據(jù)巴醫(yī)療部門消息,截至19日,以軍空襲已造成9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40多人受傷,其中包括200名兒

“達盧家的哀傷”組照選登。新華社記者陳序攝 2012年11月19日,在加沙城的希法醫(yī)院,達盧家的4個遇難孩子等待下葬。達盧一家人是生活在加沙的巴勒斯坦平民,11月18日,以色列戰(zhàn)機在空襲中將他家的房屋完全炸毀。達盧和他的一個兒子由于當時不在家中幸免于難,而包括達盧的妻子與他們的7名子女在內(nèi)的11人卻不幸喪生。據(jù)巴醫(yī)療部門消息,截至19日,以軍空襲已造成9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40多人受傷,其中包括200名兒

陳序,1987年生,畢業(yè)于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系,2009年進入新華社國際部阿文編輯室,2011年至2013年赴巴勒斯坦任加沙分社記者。

查看大圖

齋月第一日。2012年7月20日,在巴勒斯坦拉姆安拉附近,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士兵的監(jiān)視下通過卡蘭迪亞檢查站,前往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朝拜。新華社記者陳序攝

2011年10月11日,約旦河西岸撒瑪利亞人慶祝傳統(tǒng)節(jié)日。新華社記者陳序攝

2012年11月20日,在加沙地帶北部舉行的葬禮上,巴勒斯坦人抱著兩名在以軍空襲中喪生的巴勒斯坦兒童遺體。新華社記者陳序攝

2012年11月20日,在加沙地帶北部舉行的葬禮上,巴勒斯坦人抱著一名4歲兒童的遺體。新華社記者陳序攝

哀傷。2012年11月20日,以色列戰(zhàn)機在參加葬禮的巴勒斯坦人頭頂上空盤旋。加沙醫(yī)療部門消息,以軍持續(xù)一周的軍事行動已造成13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新華社記者陳序攝

第一批巴勒斯坦被釋囚犯抵達加沙地帶。2011年10月18日,在加沙地帶拉法口岸,一名被釋放的巴勒斯坦囚犯親吻前來迎接他的親人。新華社記者陳序攝

死海黃昏。這是2011年11月7日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杰里科附近拍攝的日落時的死海(拼接圖片)。新華社記者陳序攝

“達盧家的哀傷”組照選登。新華社記者陳序攝 2012年11月19日,在加沙城的希法醫(yī)院,達盧家的4個遇難孩子等待下葬。達盧一家人是生活在加沙的巴勒斯坦平民,11月18日,以色列戰(zhàn)機在空襲中將他家的房屋完全炸毀。達盧和他的一個兒子由于當時不在家中幸免于難,而包括達盧的妻子與他們的7名子女在內(nèi)的11人卻不幸喪生。據(jù)巴醫(yī)療部門消息,截至19日,以軍空襲已造成9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40多人受傷,其中包括200名兒

“達盧家的哀傷”組照選登。新華社記者陳序攝 2012年11月19日,在加沙城的希法醫(yī)院,達盧家的4個遇難孩子等待下葬。達盧一家人是生活在加沙的巴勒斯坦平民,11月18日,以色列戰(zhàn)機在空襲中將他家的房屋完全炸毀。達盧和他的一個兒子由于當時不在家中幸免于難,而包括達盧的妻子與他們的7名子女在內(nèi)的11人卻不幸喪生。據(jù)巴醫(yī)療部門消息,截至19日,以軍空襲已造成9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40多人受傷,其中包括200名兒

“達盧家的哀傷”組照選登。新華社記者陳序攝 2012年11月19日,在加沙城的希法醫(yī)院,達盧家的4個遇難孩子等待下葬。達盧一家人是生活在加沙的巴勒斯坦平民,11月18日,以色列戰(zhàn)機在空襲中將他家的房屋完全炸毀。達盧和他的一個兒子由于當時不在家中幸免于難,而包括達盧的妻子與他們的7名子女在內(nèi)的11人卻不幸喪生。據(jù)巴醫(yī)療部門消息,截至19日,以軍空襲已造成9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40多人受傷,其中包括200名兒

“達盧家的哀傷”組照選登。新華社記者陳序攝 2012年11月19日,在加沙城的希法醫(yī)院,達盧家的4個遇難孩子等待下葬。達盧一家人是生活在加沙的巴勒斯坦平民,11月18日,以色列戰(zhàn)機在空襲中將他家的房屋完全炸毀。達盧和他的一個兒子由于當時不在家中幸免于難,而包括達盧的妻子與他們的7名子女在內(nèi)的11人卻不幸喪生。據(jù)巴醫(yī)療部門消息,截至19日,以軍空襲已造成9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40多人受傷,其中包括200名兒

“達盧家的哀傷”組照選登。新華社記者陳序攝 2012年11月19日,在加沙城的希法醫(yī)院,達盧家的4個遇難孩子等待下葬。達盧一家人是生活在加沙的巴勒斯坦平民,11月18日,以色列戰(zhàn)機在空襲中將他家的房屋完全炸毀。達盧和他的一個兒子由于當時不在家中幸免于難,而包括達盧的妻子與他們的7名子女在內(nèi)的11人卻不幸喪生。據(jù)巴醫(yī)療部門消息,截至19日,以軍空襲已造成9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40多人受傷,其中包括200名兒

陳序,1987年生,畢業(yè)于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系,2009年進入新華社國際部阿文編輯室,2011年至2013年赴巴勒斯坦任加沙分社記者。

  新華社加沙分社文字記者陳序第一次引起圖片編輯的注意,大約源于2011年巴以換俘事件中幾張具有強烈現(xiàn)場感的照片。駐外期間,他連續(xù)攝影報道巴以沖突流血升級,結(jié)合了文字記者的深入準確與攝影表達的直觀與感染力。如果說拿起相機只是他在加沙的“偶遇”,那這真是一場美妙的邂逅與開始。
 
    圖文/新華社記者陳序
 
    “這些在這次戰(zhàn)爭中失去親人的巴勒斯坦人,要在這占地360多平方公里的監(jiān)獄里,反復體味孤寂和痛楚。就像當我把鏡頭對著失去親人而痛哭的婦女,她丈夫還要強忍悲痛,過來要我刪照片一樣,我們把他們的最后一絲尊嚴都剝奪了,我們是有罪的。”
 
    作為一名文字記者,在駐外期間選擇參與攝影工作純屬偶然。當時我的攝影基礎幾乎為零,剛買了人生中第一臺尼康入門單反,還沒來得及學習使用就被急急忙忙派出駐外了。
    剛到加沙分社時,發(fā)現(xiàn)分社財產(chǎn)里有兩臺佳能1dmark3相機和攝影記者標配的大三元鏡頭組,我想換做任何一個男生,都不會放著這些器材讓他們積灰吧,太浪費了!我想起了在寧夏分社鍛煉時攝影記者王鵬對我的指導,從閱讀說明書開始把玩嘗試。
    抵達巴以地區(qū)時正值春季,春季涼爽多雨的巴勒斯坦山區(qū)與我印象中的中東沙漠景象很不一樣,我拍攝了一些簡單的風景照片并嘗試第一次發(fā)圖片稿。由于是第一次,我心中忐忑不安:照片會不會拍的太糟糕了?圖片說明和稿簽都填對了嗎?總社會處理文字記者的圖片稿嗎?
    結(jié)果我的圖片大多被采用了,這讓我既意外又興奮;而當我發(fā)現(xiàn)隔天的《新華每日電訊》頭版甚至放上了其中一張圖片,雖然只是小小一張被丟在角落里,卻給了我無與倫比的滿足感。
 
    文字記者兼顧攝影1+1>2
    巴以地區(qū)的采訪主題多以沖突為主,往往現(xiàn)場安全狀況堪憂。作為分社唯一的男生,同時為了更好發(fā)揮我愛好攝影的積極性,我通常被安排前往新聞現(xiàn)場進行采訪。在現(xiàn)場需要兼顧文字和攝影時,有時也會“手忙腳亂”,但所幸我有后方同事支援,經(jīng)過多次實戰(zhàn)演練后,我與首席記者形成了一套較好的報道體制:當重大新聞事件發(fā)生時,我在現(xiàn)場隨時告知后方最新動態(tài)以搶發(fā)快訊,而后方在根據(jù)我的口述撰寫具現(xiàn)場感文字稿件的同時,能更好地監(jiān)控各路信息隨時與我通氣,讓我在混亂的現(xiàn)場也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并更好地分配安排與我一起的攝影及攝像雇員的工作。
    兼顧攝影報道,培養(yǎng)了我文字稿件中的圖像感和現(xiàn)場感,還會成為我撰寫“現(xiàn)場直擊”文字稿件的重要素材;而撰寫分析稿件,也讓我在拍攝工作中能抓取更有深度、讓人產(chǎn)生更多聯(lián)想的圖片。因此,文字記者兼顧攝影工作,不僅不會彼此拖累,而是“1+1>2”的完美組合。
 
    加沙之殤
    2012年發(fā)生的巴以沖突升級,是我們來到巴勒斯坦后面臨的最大考驗。正是在駐外近兩年來培養(yǎng)的文字兼顧攝影報道的習慣,幫助我順利地完成了報道工作。
    緣起·進加沙我簽了“生死狀”
    2012年11月14日,以色列定點清除了哈馬斯下屬武裝派別“卡桑旅”的領(lǐng)導人艾哈邁德•賈巴里,并隨后宣布對加沙發(fā)動代號為“防務之柱”的大規(guī)模軍事行動。隔天一早,我和同事就簡單收拾行李,火速趕往加沙地帶。在開到離外國記者從以色列進入加沙的唯一通道——埃雷茲檢查站還有數(shù)公里的地方,我們就被以色列士兵攔了下來,一位負責接待媒體的女兵語氣親切地告訴我們,由于附近交火激烈,檢查站暫時關(guān)閉,于是我們決定去附近的加油站簡單吃頓午餐。
    一直等到臨近傍晚,我們才被告知交火減緩可以通過,進檢查站后以軍沒有立刻放行,而是先把所有人帶到了邊上的一個小房間里,在那里我們每人都收到一份2頁的文書,要求我們簽字。我瞄了一眼標題:《對以色列國防軍軍事行動的承諾書,暨對媒體公司的警告、免責書》。這不就是傳說中的“生死狀”么?。客乱易屑毧纯锤黜棗l款,我說:“還看啥啊,不簽也不會讓你進去的!”于是我們趕緊簽了,一溜煙過了檢查站。
    初識·血色殘陽下的加沙新年
    進加沙后本應在哈馬斯的邊檢辦入境手續(xù),但平日里用集裝箱改裝成的小辦公室卻早已人去樓空,載著我們的巴勒斯坦司機說:“哈哈,別急,馬上讓你們看到他們在哪”,他繼續(xù)向前開,左拐右拐來到遠遠的一處民宅,結(jié)果在民宅背后,找到了正蹲在地上、慌亂地給外國記者做登記的哈馬斯邊檢人員。這些人看起來神色匆忙而慌張,場面十分混亂,他快速給我們辦完后,不耐煩的揮揮手:“快走吧快走吧!”
    我們隨后坐著“天價”出租向以軍轟炸最猛烈的加沙城前進,一路上看到哈馬斯武裝人員不斷從加沙各個角落向以色列發(fā)射火箭彈。加沙原本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有將近200萬人生活在這個面積還不到北京市海淀區(qū)的狹小地帶里(海淀區(qū)面積426平方公里,加沙地帶365平方公里),而當天還是伊斯蘭歷新年第一天,但原本車水馬龍的大街卻空空蕩蕩,成了膽大的孩子們的足球場,天真無畏的孩子們在殘陽下歡笑著踢球的身影,和遠處天空火箭彈與導彈交織殘留的軌跡,構(gòu)成了加沙人充滿血色的新年回憶。
   
    后記·媒體之罪
    隨著加沙地帶的?;穑@個在全球熒幕上熱鬧了一周多的地區(qū)也迅速降溫,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熱點,和熱度退卻速度相當?shù)氖敲襟w的撤離,第二天我們所住酒店的媒體就走了一大半,隔天我們撤離時,平常人不多的埃雷茲檢查站,被全球媒體擠得水泄不通。與報道時充滿普世博愛不同的是,各國記者如今神情疲憊,臉上都寫著“快點讓我出去”的表情,甚至在檢查站為加速多開一個安檢通道時,記者們早已顧不及素質(zhì)與形象,爭先恐后地插隊加塞。最后離開埃雷茲檢查站,比平時多用了大約3個小時的時間。
    離開的前一晚我碰到美聯(lián)的攝影記者Bernat,他說還要再呆幾天,我說你還想挖深的呢,他點點頭。但我們該走了。媒體大軍進來了,狂歡了,拍拍屁股又走了,但加沙人不能走,也走不了,未來的歲月里,這些在這次戰(zhàn)爭中失去親人的巴勒斯坦人,要在這占地360多平方公里的監(jiān)獄里,反復體味孤寂和痛楚。就像當我把鏡頭對著失去親人而痛哭的婦女,她丈夫還要強忍悲痛,過來要我刪照片一樣,我們把他們的最后一絲尊嚴都剝奪了,我們是有罪的。
 
    陳序,1987年生,畢業(yè)于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系,2009年進入新華社國際部阿文編輯室,2011年至2013年赴巴勒斯坦任加沙分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