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中國》前言
可以說,世界其實有兩個中國—— 一個是“本土中國”,另一個是“海外中國”。人類翻開“地理大發(fā)現(xiàn)”這一章之后,也就是在中國明代后半期,中國人向海外移民的趨勢開始形成,但真正大規(guī)模的移民運動則與近代史同步。始于鴉片戰(zhàn)爭之后每況愈下的國家沉淪,始于周邊國度(尤其是東南亞)未開墾的土地提供的溫飽誘惑,始于北美洲淘金熱和鐵路建造浪潮所閃爍的富足夢境……從19世紀40年代年起,“到海外去”漸漸成為沿海中國民眾的一種生存取向。
可以說,世界其實有兩個中國—— 一個是“本土中國”,另一個是“海外中國”。人類翻開“地理大發(fā)現(xiàn)”這一章之后,也就是在中國明代后半期,中國人向海外移民的趨勢開始形成,但真正大規(guī)模的移民運動則與近代史同步。始于鴉片戰(zhàn)爭之后每況愈下的國家沉淪,始于周邊國度(尤其是東南亞)未開墾的土地提供的溫飽誘惑,始于北美洲淘金熱和鐵路建造浪潮所閃爍的富足夢境……從19世紀40年代年起,“到海外去”漸漸成為沿海中國民眾的一種生存取向。
來自中國的基礎移民——“豬仔”、“契約華工”、洗衣婦、傭人、墾荒者、小商販、流浪漢——可能不曾料想到,以其為中心而帶動的族親式、地緣式、裙帶式的海外聚集與擴散,很快就在他鄉(xiāng)重構起了一個“中國”——一個雖然分散但卻龐大的“海外中國”。
身為海外華人中的一分子,攝影家劉博智有著從內部察看與記錄其族群的獨特便利,這也令他天然地具有一個既非西方也非本土的,相對公允且能切入“細胞”進行觀察的優(yōu)異位置。華人無比粗礪的生存能力,是一直令劉博智深為著迷的命題。至為重要的是,劉博智對于“海外中國”生態(tài)的關注還是一個不曾中斷過的長過程,始于1967年的“華人生存形態(tài)”拍攝,延續(xù)迄今已有40個年頭。
…………
拍攝依然在全球版圖上流動的“海外中國”;拍攝在現(xiàn)代化潮流中變動不拘的“本土中國”;在不緊不慢的持續(xù)漫游中實踐廣義拍攝;在漫長的拍攝中還原一個民族的流動性宿命;在急速流變的他文化景觀下捕捉永恒的母文化符號;在嬗變中的人種和表情背后確認相似的血脈……《流動·中國》企圖直觀母族與移民之間平淡而又強大的聯(lián)系,以及這種聯(lián)系的變幻,探究在逝去的時間覆蓋之下亙古的不變。它的內涵既是片段的,又是敘事的,每一孤立的畫幅之后都自有故事,而不同的故事則互相纏繞著并且指向同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關于一個民族存在并且重新崛起的理由。
1950年于香港出生。在電子廠做了一年看不見出路的夜班墳墓更工作以后,1969年到加拿大及美國追尋深造他的攝影事業(yè)。1975年獲布魯克斯攝影學校美術學士學位,主修工商業(yè)及科學攝影;1977年獲加州藝術學院頒發(fā)碩士學位,專業(yè)為社會紀實攝影。在過去40年,一直致力于記錄散居海外華人的種種。當下的創(chuàng)作為多媒體及裝置項目?,F(xiàn)任職美國堪薩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系教授。
劉博智
1950年于香港出生。在電子廠做了一年看不見出路的夜班墳墓更工作以后,1969年到加拿大及美國追尋深造他的攝影事業(yè)。1975年獲布魯克斯攝影學校美術學士學位,主修工商業(yè)及科學攝影;1977年獲加州藝術學院頒發(fā)碩士學位,專業(yè)為社會紀實攝影。在過去40年,一直致力于記錄散居海外華人的種種。當下的創(chuàng)作為多媒體及裝置項目?,F(xiàn)任職美國堪薩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