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jù)時期中國東北文化人群像
來源: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網(wǎng)
責編:yuanner
2014-11-05
陳隄(1914年——),中國遼寧省遼陽人,本名劉國興。上世紀30年代在哈爾濱參加左翼組織“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習小組”,并擔任《大北新報》、《濱江日報》等報紙副刊的撰稿人。1942年1月1日早8時在任教的哈爾濱南崗小學被捕,1942年11月6日轉(zhuǎn)押長春,1942年12月23日押入新京刑務署(監(jiān)獄),1945年8月15日光復后出獄。1956-1958任吉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后在黑龍江大學任教。
張鴻恩(1918年——2012),中國吉林省長春市人,偽滿時期擔任《國民畫報》雜志編輯。夫人楊絮是偽滿時期著名女作家、歌手、話劇演員,解放后楊絮入獄3年。
李正中(1921年—),中國吉林省伊通縣人,作家、書法家。1941年畢業(yè)于偽滿洲國法政大學,就職于偽滿新京地方法院法官。他曾冒著風險為被捕的大學同學、中國國民黨地下黨員梁肅戎(后來曾擔任臺灣立法院院長、臺灣海峽兩岸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會長)做辯護律師。1945年戰(zhàn)爭勝利后,他曾主編《東北月刊》,1947年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lián)軍,1955年轉(zhuǎn)業(yè)到遼寧省沈陽石棉制品廠任教師,后來受到審查,做過裝卸工,被打成反革命,上世紀80年代獲得平反。
張杏娟(1923年——2012年),生于中國北京,筆名朱媞,李正中夫人。她是偽滿洲國時期著名女作家,出版過小說集《櫻》等。1947年,她與丈夫一起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lián)軍,后轉(zhuǎn)業(yè)到遼寧省科學器材公司工作,1983年離休。
田力?。?919年——),本名孟慶祥,中國吉林省長春人,“滿映”(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xié)會)翻譯,同時擔任放送劇(即廣播?。┚巹?、導演、演員。曾因翻譯文章《馬克思看人生》遭到日偽警察的關押審查。1947年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lián)軍,成為文工團團員。1949年以后到長春市廣播電臺工作,任文藝部主任。
李民(1918年——),本名王度,中國吉林省吉林市人,詩人、小說家、電影編劇。1936年留學日本,1939年初因左翼傾向在東京被捕,后經(jīng)家人營救被驅(qū)逐出境。1939年12月入“滿映”(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xié)會),共有6部劇本搬上銀幕。1943年6月因受到日本特務的嚴密監(jiān)視而逃離偽滿洲國。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他曾因任過偽職在北京入獄,1949年以后受到多次審查,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獲得平反。
徐放(1921年——2011年),本名徐德錦,字潤澤,中國遼寧省遼陽市人,著名的“七月派”詩人。在偽滿洲國時期發(fā)表了大量抵抗文學,1943年逃離偽滿洲國。1944年在重慶加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1946年去延安。上世紀50年代初擔任《人民日報》副刊編輯,1955年因“胡風反革命集團”案蒙冤入獄、勞改,1980年獲平反。
馬尋(1916年——2012年),中國遼寧省沈陽人,本名馬家驤,筆名驤弟、金音等。畢業(yè)于沈陽第一師范、吉林國立高等師范,1938年任教于齊齊哈爾女子國民高等學校,1942年到長春任職出版社編輯和電影公司編劇,出版過詩集《塞外夢》、《宵行》和小說集《教群》、《牧場》。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參加“東影”,后任職東北畫報社,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8年獲平反,20世紀80年代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魯琪(1923年——),中國遼寧省蓋平縣人,本名魯啟智,筆名風原、華青等,偽滿洲國唯一的文科大學——王道書院的學生。1944年5月因“蓋平事件”在長春被捕,1945年6月被判5年徒刑,1945年8月抗戰(zhàn)勝利后被釋放。1949年以后曾任黑龍江省文聯(lián)主席等職,1955年被打成“胡風分子”,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發(fā)表電影劇本《大渡河》、《勿忘我》、《綠川英子》等。
李季生(1922年——2013年),中國遼寧省熊岳縣人,畢業(yè)于熊岳公學堂、偽滿新京(長春)新聞通信記者養(yǎng)成所,1940年任“滿洲國通信社”記者。1944年5月因“蓋平事件”受牽連被捕,1945年6月被判三年“猶豫執(zhí)行”(即緩刑)釋放。1945年以后曾為中國共產(chǎn)黨從事地下工作,1949年以后在沈陽市公安局工作。
姜靜芳(1918年——),中國遼寧省蓋平縣人,畢業(yè)于蓋平女子國高,筆名銀燕。1944年初就職于偽滿官需局,1944年5月因“蓋平事件”被捕,1945年6月被判三年“猶豫執(zhí)行”(即緩刑)。1945年后為中國共產(chǎn)黨從事地下工作,1949年后在沈陽市公安局工作。
孫萌(1927年——),中國遼寧省蓋平縣人,原名侯庚芝,筆名潛萌、施弟,現(xiàn)為《遼寧日報》離休干部。偽滿時期為蓋平縣女子國高學生,因參與地下油印刊物《辰星》的出版,1944年5月被捕,1945年5月4日被判處三年“猶豫執(zhí)刑”(即緩刑)。1946年以后,在《安東日報》、《遼東日報》、《東北日報》、《遼寧日報》擔任編輯,1966年受到迫害,上世紀80年代獲平反,回《遼寧日報》工作。
張烈(1918年——2014年),中國遼寧省遼陽人,筆名冰旅。1939年開始發(fā)表文學作品,1943年擔任康德新聞社撫順支社記者,曾冒生命危險收留越獄逃亡中的抵抗作家李季風,1944年5月被捕,1945年初因證據(jù)不足被釋放。上世紀50年代擔任過撫順市郊區(qū)文化局局長,堅持文學創(chuàng)作,200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
查看大圖
陳隄(1914年——),中國遼寧省遼陽人,本名劉國興。上世紀30年代在哈爾濱參加左翼組織“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習小組”,并擔任《大北新報》、《濱江日報》等報紙副刊的撰稿人。1942年1月1日早8時在任教的哈爾濱南崗小學被捕,1942年11月6日轉(zhuǎn)押長春,1942年12月23日押入新京刑務署(監(jiān)獄),1945年8月15日光復后出獄。1956-1958任吉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后在黑龍江大學任教。
張鴻恩(1918年——2012),中國吉林省長春市人,偽滿時期擔任《國民畫報》雜志編輯。夫人楊絮是偽滿時期著名女作家、歌手、話劇演員,解放后楊絮入獄3年。
李正中(1921年—),中國吉林省伊通縣人,作家、書法家。1941年畢業(yè)于偽滿洲國法政大學,就職于偽滿新京地方法院法官。他曾冒著風險為被捕的大學同學、中國國民黨地下黨員梁肅戎(后來曾擔任臺灣立法院院長、臺灣海峽兩岸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會長)做辯護律師。1945年戰(zhàn)爭勝利后,他曾主編《東北月刊》,1947年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lián)軍,1955年轉(zhuǎn)業(yè)到遼寧省沈陽石棉制品廠任教師,后來受到審查,做過裝卸工,被打成反革命,上世紀80年代獲得平反。
張杏娟(1923年——2012年),生于中國北京,筆名朱媞,李正中夫人。她是偽滿洲國時期著名女作家,出版過小說集《櫻》等。1947年,她與丈夫一起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lián)軍,后轉(zhuǎn)業(yè)到遼寧省科學器材公司工作,1983年離休。
田力?。?919年——),本名孟慶祥,中國吉林省長春人,“滿映”(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xié)會)翻譯,同時擔任放送?。磸V播?。┚巹 а?、演員。曾因翻譯文章《馬克思看人生》遭到日偽警察的關押審查。1947年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lián)軍,成為文工團團員。1949年以后到長春市廣播電臺工作,任文藝部主任。
李民(1918年——),本名王度,中國吉林省吉林市人,詩人、小說家、電影編劇。1936年留學日本,1939年初因左翼傾向在東京被捕,后經(jīng)家人營救被驅(qū)逐出境。1939年12月入“滿映”(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xié)會),共有6部劇本搬上銀幕。1943年6月因受到日本特務的嚴密監(jiān)視而逃離偽滿洲國。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他曾因任過偽職在北京入獄,1949年以后受到多次審查,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獲得平反。
徐放(1921年——2011年),本名徐德錦,字潤澤,中國遼寧省遼陽市人,著名的“七月派”詩人。在偽滿洲國時期發(fā)表了大量抵抗文學,1943年逃離偽滿洲國。1944年在重慶加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1946年去延安。上世紀50年代初擔任《人民日報》副刊編輯,1955年因“胡風反革命集團”案蒙冤入獄、勞改,1980年獲平反。
馬尋(1916年——2012年),中國遼寧省沈陽人,本名馬家驤,筆名驤弟、金音等。畢業(yè)于沈陽第一師范、吉林國立高等師范,1938年任教于齊齊哈爾女子國民高等學校,1942年到長春任職出版社編輯和電影公司編劇,出版過詩集《塞外夢》、《宵行》和小說集《教群》、《牧場》。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參加“東影”,后任職東北畫報社,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8年獲平反,20世紀80年代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魯琪(1923年——),中國遼寧省蓋平縣人,本名魯啟智,筆名風原、華青等,偽滿洲國唯一的文科大學——王道書院的學生。1944年5月因“蓋平事件”在長春被捕,1945年6月被判5年徒刑,1945年8月抗戰(zhàn)勝利后被釋放。1949年以后曾任黑龍江省文聯(lián)主席等職,1955年被打成“胡風分子”,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發(fā)表電影劇本《大渡河》、《勿忘我》、《綠川英子》等。
李季生(1922年——2013年),中國遼寧省熊岳縣人,畢業(yè)于熊岳公學堂、偽滿新京(長春)新聞通信記者養(yǎng)成所,1940年任“滿洲國通信社”記者。1944年5月因“蓋平事件”受牽連被捕,1945年6月被判三年“猶豫執(zhí)行”(即緩刑)釋放。1945年以后曾為中國共產(chǎn)黨從事地下工作,1949年以后在沈陽市公安局工作。
姜靜芳(1918年——),中國遼寧省蓋平縣人,畢業(yè)于蓋平女子國高,筆名銀燕。1944年初就職于偽滿官需局,1944年5月因“蓋平事件”被捕,1945年6月被判三年“猶豫執(zhí)行”(即緩刑)。1945年后為中國共產(chǎn)黨從事地下工作,1949年后在沈陽市公安局工作。
孫萌(1927年——),中國遼寧省蓋平縣人,原名侯庚芝,筆名潛萌、施弟,現(xiàn)為《遼寧日報》離休干部。偽滿時期為蓋平縣女子國高學生,因參與地下油印刊物《辰星》的出版,1944年5月被捕,1945年5月4日被判處三年“猶豫執(zhí)刑”(即緩刑)。1946年以后,在《安東日報》、《遼東日報》、《東北日報》、《遼寧日報》擔任編輯,1966年受到迫害,上世紀80年代獲平反,回《遼寧日報》工作。
張烈(1918年——2014年),中國遼寧省遼陽人,筆名冰旅。1939年開始發(fā)表文學作品,1943年擔任康德新聞社撫順支社記者,曾冒生命危險收留越獄逃亡中的抵抗作家李季風,1944年5月被捕,1945年初因證據(jù)不足被釋放。上世紀50年代擔任過撫順市郊區(qū)文化局局長,堅持文學創(chuàng)作,200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
被遺忘的精神抵抗者
——日據(jù)時期中國東北文化人群像
他們是不拿槍的戰(zhàn)士,也是戰(zhàn)爭的幸存者。
中國人常說,抗日戰(zhàn)爭是“浴血8年”,但中國東北地區(qū)的愛國志士艱苦抵抗了14年。自“九一八”開始,中國東北地區(qū)便遭受日本侵略者殘酷統(tǒng)治,但這里的人民從未放棄抵抗,孤軍奮戰(zhàn)14年。我們介紹的則是一群被遺忘的精神抵抗者們。
70年前,他們是活躍在偽滿洲國時期的作家、編輯和文學青年。但他們沒有與當局合作、粉飾現(xiàn)狀,而是不甘于亡國奴命運,以筆為劍,在公開發(fā)表的文學作品中書寫憤怒、喚起人們的斗志,他們的命運是被捕、被殺和逃亡。我們拍攝到的13位九旬老人中,有7位經(jīng)歷過日本人的牢獄,1位被通緝而逃亡,1位曾為抵抗人士擔任辯護律師。
他們所進行的精神抵抗,與“東北抗聯(lián)”的武裝抵抗共同構成了反抗日本殖民統(tǒng)治的斗爭史??谷諔?zhàn)爭勝利后,他們都遭受種種不公正待遇,有的蒙受漢奸嫌疑,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獲平反。
他們是無言的勇士,是默默的老兵。他們曾經(jīng)轟轟烈烈過,又曾經(jīng)飽受冤屈,而今正默默地遠去。 “九一八”事變已過去了83年,這些老人在默默地離去,我們用這組照片來紀念這些精神抵抗者,記錄他們鮮為人知的堅韌精神和傳奇故事。
作者簡介:
荊宏,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
1968年生,1990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藝術攝影專業(yè),曾做過18年攝影記者,現(xiàn)為吉林省攝影家協(xié)會秘書長。
//=$row['title'] ?>//=$row['thumb']?>//=$row['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