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健是“具有強烈的肖像意識”的攝影家,1990年代前后的十多年里,他訪遍河南農(nóng)村,為當?shù)剞r(nóng)民在他們自己的家中拍攝了一系列環(huán)境肖像,留下了一部有關改革開放后中國北方農(nóng)民的“生存狀態(tài)、精神面貌、服飾和家居”的龐大而豐富的視覺樣本?!吨魅恕废盗幸训玫搅藦V泛的關注和解讀,成為中國當代攝影的經(jīng)典文本。
《孤兒檔案》的敘述方式則像是一個被故意拉長的時間過程。孩子的成長在人們的日常話語中總是一個轉瞬即逝的過程,但是藝術家從2004年起通過反復回訪拍攝,將12位孤兒十年的生命過程視覺化,逼迫觀眾直面這個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的成長現(xiàn)狀。
而《筑城者》系列,姜健又采用了一種影像疊加的修辭方式,這些在影像中模糊不清的,來自于農(nóng)村的建筑工人和他們背井離鄉(xiāng)在城市中所建造的項目只有一種勞動關系,卻無消費關系;而這些建造這些建筑的勞動者又常常被這些建筑的消費者所忽視,甚至歧視;一種不合理的勞動關系和隱形的社會矛盾在照片中獲得視覺化。
江融的作品也都采用一種歷時性的創(chuàng)作方式,但在畫面的經(jīng)營上,特別是在《我聯(lián)合國人民》和《我土著人民》兩個系列中,所采用的則是肖像創(chuàng)作上經(jīng)典的用光和構圖語言。從2004年起的五六年時間里,江融拍攝了每天一起在聯(lián)合國工作的同事們,以及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部族、不同傳統(tǒng)和不同風俗的土著人群體。這些作品呈現(xiàn)出豐富而鮮艷的色彩,精致的細節(jié),飽滿的情緒。作品標題中所出現(xiàn)的“我”和“人民”等用詞,更進一步點明了拍攝者與拍攝對象之間的相互認同,和彼此無間的交流。這樣的一種美麗的畫面所喻示的正是大多數(shù)人對未來和諧世界的美好愿景。
當然,對中國的觀眾而言,可能感覺更為親切的還是《我中國人民》系列。在2008至2011年間,江融踏上了追尋家族源頭的旅程,在海外工作和生活多年的作者多次回國,跨越十多個省份,最終不但如愿以償?shù)卣业搅?ldquo;江”姓發(fā)展的來龍去脈,還獲得情感上的收獲,在找尋文化認同過程中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在尋根的路上,在中國的農(nóng)村和城鎮(zhèn)里,他拍攝一系列陌生人的肖像,最終積累出了這組《我中國人民》。這些普通人的面孔可能并不那么“完美”,卻一樣特別美麗。
《時代的肖像》全國巡展首站由中國攝影畫廊主辦,8月21日展覽結束后將前往蘭州谷倉當代影像館、上海瑞像館、長安影像中心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