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與延展
何謂深入?我的理解,目的明、立意高、切口小、持續(xù)拍、有回味,即為深入;何謂延展?格局大、思路寬、形式新、影響廣,即為延展。兩者之間的關系,一個是樹根,一個是枝葉,根深則葉茂,葉茂促根深。
如何把一個長線選題不斷引向深入,并使其持續(xù)延展呢?這需要攝影師對選題項目具備一定的研判、執(zhí)行、調適和控制能力。這種能力貫穿著整個項目的前、中、后三個階段,也決定了專題項目的成敗。
前期工作包括:立項之前的細致觀察、深入學習、調查研究、謹慎思考,對候選題材目的性、典型性、可拍性、延展性的評估決策,以及立題立項之后的項目書(文案)制作。延展性較強的選題,建議按不同板塊或不同階段設計幾個子項目,分項拍攝。前期階段是對選題目的、深度、延展性、風格定位、拍攝、結項、傳播、運用等全方位作出最初判斷與計劃。磨刀不誤砍柴工,扎實的前期工作占據項目成功的一半功勞。
中期工作包括:攝影師內心與選題之間建立起“戀愛”關系,按照項目書所列的過程性要件抖擻精神,傾情拍攝,修繕文案等。這個階段是整個項目的關鍵,是素材積累、整理、注解、拍攝調適、項目檢驗的過程,一時半會兒也不會有什么喜人成果,需要攝影師耐得住寂寞,放得下功利。
后期工作包括:結項、版權登記、投稿發(fā)表、展呈推廣、成果運用等。如果對自己的項目成果不滿意,也不必氣餒,畢竟素材在那里,可以通過分析問題,調整定位,拿起相機,重新出發(fā)。
需要強調的有三點,一是攝影是實操性非常強的一門學科。在開展前期準備工作時,并不是說我就只顧埋頭研究,閉門造車。不妨拿起相機,對一些候選題材試拍一輪,邊拍邊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么做也不會因為拘泥于案頭工作而漏拍一些符合選題要求的典型事件、關鍵人物;二是不管你拍的是紀實項目還是藝術或商業(yè)項目,都務必注重影像的表現(xiàn)力,這是一個高效能項目對攝影師、對藝術作品的基本要求;三是切忌好高騖遠、大處著手。盡量擇取自己熟悉、有感且在認知范圍之內的身邊人、身邊事、身邊景作為長線選題。策劃時,盡量多切分幾個不同小類的子項目,便于在拍攝過程中,思路清晰、主題鮮明、風格統(tǒng)一、有序整理。
總之,做好一個選題,尤其是長線選題,離不開對題材的深入探究、不斷延展拍攝。深入,關鍵在“深”字,是深究的過程,更是深感、深拍的過程;延展,以選題時間跨度為經,以選題所涉廣度、影響力為緯,盡力延之展之,選題最終產生的社會效益、經濟價值和信息量是不言而喻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記錄當下就是留存明天的歷史。
處理選題變化
我是一個側重拍攝社會人文題材的攝影師,習慣于分期分批策劃一些自己感興趣、有意義的個人拍攝項目。比如,以“用紀實攝影方式記錄昆曲傳曲人在當下昆曲保護、傳承、發(fā)展中的執(zhí)著歷程及其事業(yè)探索,喚起全社會對昆曲這類首批世界非遺項目的珍視與關愛”為選題的《傳曲人》項目,這是一個長線攝影專題;再如,以記錄江南水鄉(xiāng)在當下經濟社會極速發(fā)展過程中人文景觀對撞為選題的《新江南》項目等。
人文題材有著鮮明的社會性,身邊人身邊事身邊景都能觸發(fā)我敏感的快門??炊嗯亩喔卸嘞攵嗔耍x題也就油然而生了。隨著時間推移,時代發(fā)展,選題也悄然變化。
一是直面選題變化,明確兩個“不變”,即忠實紀錄的原則不變,向上向善的初衷不變。否則,所做選題要么價值不高,要么短命夭折。
二是提升自身對社會變遷的敏感度與洞察力。社會性選題的主體是社會,社會按著自身規(guī)律發(fā)生著變化,我們作為攝影師就要習慣用相機及時捕捉、記錄這種變化。立項初期就訂閱一些與選題相關的報刊雜志、新媒體,及時掌握選題領域的行業(yè)動態(tài)和知識。加入到選題相關行業(yè)的社交圈里,處朋友、多交流,勤拍攝。這么做了,就不會錯過一些稍縱即逝的、處在關鍵轉折點的典型事件、人物和環(huán)境,所拍畫面日后或將成為自己的選題,乃至社會某個層面的標志性影像。
三是培養(yǎng)自身推進選題的定力。在拍攝過程中,影響我們既定選題走向的干擾因素很多,對于個人項目、長線選題而言更是如此,稍有懈怠,極易夭折。這些干擾因素主要來自于攝影師自身。比如,對選題價值、走向的認知發(fā)生動搖了,興趣轉移了,時間精力不夠了,功利心得不到滿足了,項目資金得不到保障了,外部拍攝條件惡化了等。碰到這些情況,只要立項前期工作扎實充分,就堅定拍下去。只要選題的主體事物未消亡,社會變遷反能使其內涵更加豐富多姿,這正體現(xiàn)出長線選題不斷延展的特點。關于項目資金問題,公益性資助渠道非常多,除攝影外,還有文化藝術的、選題行業(yè)的、新聞出版版權的、文創(chuàng)的、志愿者項目等,都可以去依法依規(guī)申請。不要“關起門”來拍專題,把你的攝影故事自信、大氣地“講”出來,這樣,你就不再是一個人戰(zhàn)斗了。我給自己的身份定位是“傳播者”,而不只是攝影師。我們的一生拍不了幾個好項目,不應輕言放棄。
選題隨著時代發(fā)展,并與之交織演進,宏大的圖片故事往往由此呈現(xiàn)眼前,你的選題或將成為時代發(fā)展進程中彌足珍貴的影像樣本。
“對著拍”的思考
“對著拍”項目,為當下對話過往,為中外文化碰撞,也為致敬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在這個項目平臺上,對于攝影方式的探究、攝影人自身的成長都將大有裨益。
在考慮采用什么樣的拍攝方式、角度來響應“對著拍”項目之前,我想先做以下兩件事:一是評估自己對項目所推薦的40年前哪幾個場景“來電”;二是把所選場景的過往與當下兩點連一線,比照感知,給出恰當主題。而這個主題的去向,從項目內涵到表現(xiàn)形式一定是圍繞“解放思想”展開的。基于這樣的理解,拍攝方式、切入視角就有了方向感。拍攝方式可以紀實、藝術、商業(y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哪個合適用哪個,或者十八般武藝全上。至于切入視角,還是要考究一些的,既然是“對著拍”,那么可以通過形似的場景,不同的主體、光影來反映主題;可以從項目既定場景出發(fā),推演、延展出一個全新的圖片故事;可以用不同人稱,代入到前后兩個場景之中,折射主題;也可以從40年前外國攝影師拍攝的中國影像里得到啟發(fā),對圖片內涵來一次全新升華。但在這個項目中,攝影方式、切入角度不管如何傳統(tǒng),如何創(chuàng)新,先后照片所講述的圖片故事還是要統(tǒng)一在同一語境之下,前后盡量保留一定的對稱感,這種對稱,可以是可見的,也可以是內在的。在我看來,這種在兩者之間搭建起來的關聯(lián)要素,維系著“對著拍”項目存在的理由。我的這個想法來自于并置藝術和傳播效果層面的考慮。試想,40年的視覺切變,若缺了兩者間的適度聯(lián)系,觀者又怎能感知到項目所要表達的深刻內涵呢?
站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后的今天,讓我們以新時代攝影人的方式,向往事、向故人、向那個時代凝望。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