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引:《無題》
“大概是一塵不變的工作和生活狀態(tài)讓你始終糾結(jié)在某些事情上,作為個體的、自身能力的局限讓我屈從與這種狀態(tài)。這個狀態(tài)沒有那么不好,但是你內(nèi)心總有一些蠢蠢欲動的因子在翻滾,繼而演變出各種變幻的情緒。這些情緒那么私人,變成你回絕外界的借口和擋箭牌。你眼中的世界變成一個個孤獨個體在游蕩的場景,他們?nèi)粲兴?,?
2017-07-31
張錦旗:《霧色》
時下中國,政治環(huán)境無時不刻地影響、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內(nèi)心世界。作為中國四個直轄市之一的重慶,歷史上以其重要的政治地位和區(qū)位優(yōu)勢備受重視。2008年-2013年,一系列的政治事件更是將重慶推上了風口浪尖。無論是打黑除惡,還是紅色文化的發(fā)生、消解,都給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烙上深深的時代印記。自2008年開始
余姚瑤:《container》
2012年至2014年間拍攝了身邊的同齡人,選其中一些編錄為lt;containergt;作者簡介:余姚瑤,自由攝影師。
邢磊:《江國寂寂 》
第一眼見到長江的時候,我就知道,我離不開她了。南方人喜歡把心事托付在氤氳彌漫,灰暗潮濕的下雨天里,好像只要一下雨就能沖刷掉心里所有的隱晦,不堪,悲戚與苦悶。任憑雨水一直下,一直下,下到漫山遍野,流進下水道,流進長江,最后都匯入大海,這樣說的話,長江也好,大海也好,都如母親一般,包容了我們一切的心事。
吳濤:《日常》
我見過西湖倒影的月亮,也見過火車上薄霧中的日出;我見過黃石輪渡上的桀驁的青年,也欣賞過青島海邊男子的紋身;我猜過敦煌拿著明信片女孩的心事,也和武當山的青年在雪中一起奔跑。這些景象是我眼里的碎片,但她們也是構(gòu)成我生命的重要片段。生來就喜歡去沒去過的地方,那種陌生感讓我莫名興奮。我也用眼睛去觀察,并捕捉
黎晨馳:《I see what I see》
《IseewhatIsee》是一組用4x5相機拍攝,并手工放大的銀鹽照片。整組作品有兩條線索,即在自然中直接截取的景物和經(jīng)過我蓄意謀劃的場景。在尋找自然景物和構(gòu)思場景時,我的興趣點始終都在于捕捉或營造那些主體元素與環(huán)境有著強烈影調(diào)對比,卻又在對比中與環(huán)境有著曖昧關(guān)系的畫面。不管是畫面中一塊莫
蔣得好:《手機攝影》
作為一個不善言辭的人,手機是離我最近的工具,每次有什么隱晦的心情都通過手機拍攝的圖片的方式來表達,一張沒有文字說明的圖片,不懂我的人怎么也看不出來我拍的是什么,而懂我的人只是看一張單單的圖片就能感受到我的心情。作者介紹:蔣得好,影像中國網(wǎng)編輯。
賈錦新:《十方眾生皆成佛》
中國佛教于公歷紀元前后,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在中國形成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云南地區(qū)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從而更容易在中國社會流傳和發(fā)展。形形式式的佛像是佛教徒供奉和禮拜的對像,伴隨著佛教的興衰而興衰。佛,梵文佛陀簡稱,意譯覺者,知者,覺有三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佛教修行的
華偉成:《塵末》
身處中國現(xiàn)代化的洪流中,越來越有一種時間的緊迫感。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將這種現(xiàn)代性危機表述為對存在的遺忘。存在不是觀念的產(chǎn)物,而是事物自身顯現(xiàn)與敞開的過程。我拍攝的這些照片大多是些不為人所注意或即將消逝的事物,正因如此,它們得以回歸于存在的本真狀態(tài)。我試圖呈現(xiàn)的就是這種在擺脫了功能性的意指束縛后,恢復(fù)
胡嘉興:《靈山》
山水,是我看到最初的風景。我生長在徽州,家鄉(xiāng)績溪是墨的發(fā)源地,因而在初習繪畫的時候,就自然地使用筆墨。接觸最早的藝術(shù)作品,便是寥寥幾幅文人筆下的山水畫。我常常凝視著這些畫,想像自己就是畫中的策杖逰山人,或是斜風細雨中的漁翁,這種與世無爭的隱逸生活讓我癡迷。但卻是一座山真正滋養(yǎng)了我的靈魂,它就是清涼峰
陳文筆:《江水悠悠》
作者行走于長江、金沙江、怒江,用手機記錄下的影像故事。作者介紹:陳文筆,自由攝影師。
王自彬:《如此這般》
這一年多,因為工作原因,我得以帶著相機或隨身的手機去了一些地方,發(fā)現(xiàn)每所城市、場所里總有一些共性的東西,很多畫面沒有了地域性特征,放在任何一所城市里都是可以發(fā)生的。有時,我無法用具體的語言去表述我要說的話,于是,我就以影像為借口詮釋“夾雜在不過如此與出乎意料之間的一種情緒的拿捏”,也就是匯集“如此這
聯(lián)系我們|關(guān)于我們|舉報入口
京ICP備20027073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102000847號未經(jīng)同意,不得轉(zhuǎn)載、使用和鏈接本站內(nèi)容,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