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按快門,做歷史記錄者
毛建軍
1989年,我邁出中國人民大學的校門,同時邁進了中國新聞社的大門,成為一名初出茅廬的攝影記者。30年彈指一揮間,數不盡的采訪經歷和歷史瞬間璨若星河,在我的記憶中閃亮。趕上這個大變革的時代是新聞工作者最大的幸運,用心按快門、做歷史記錄者成了我30余年新聞工作的信條。
從當初的尼康FM2膠片機械相機到現在的尼康D6數碼相機,從當年的尼康1000底片掃描傳真機,到現在的手機數字直傳,科學技術的進步給攝影工作帶來了器材方面突飛猛進的變化。人們對新聞的獲取途徑,對新聞攝影作品的賞析標準也在發(fā)生著各種變化。
然而,不變的是人們對新聞攝影作品真實性的要求,以及對攝影作品情感體現的追求。讀者在問,怎樣才能看到更好的新聞照片,攝影記者們也在努力思考、求索——怎樣才能拍到更好的新聞照片。30余年的工作經歷使我有了下面的思考。
一、“聰明”地靠近你要拍的事物
著名戰(zhàn)地記者羅伯特·卡帕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夠好,說明你靠得不夠近?!边@句話很多攝影記者都耳熟能詳,甚至在學生時代就已有所了解。但在實際工作中能做到真正“靠近”并不容易。在那種具有生命危險的采訪現場,很多人不自覺地就會止步,甚至閃開。真正的“靠近”需要膽略和膽識。
2011年我被派駐中新社美國分社洛杉磯支社工作時,時常與美聯(lián)社著名記者黃功吾先生等當地西方媒體攝影記者一起現場采訪。黃先生的工作狀態(tài)讓人感受到“靠近”給照片帶來的魅力。他那張著名的越戰(zhàn)照片《火從天降(戰(zhàn)火中的女孩)》,是一張因為靠得夠近,而具有強大情感張力與視覺沖擊力的戰(zhàn)爭圖片。正是那張照片的面世,使美國民眾真正了解到越戰(zhàn)的殘酷,進而激發(fā)人們的反戰(zhàn)情緒,促使戰(zhàn)爭早日結束。
數年前在洛杉磯工作時經歷的美國示威、抗議游行、山火等現場采訪拍攝場景現如今依然歷歷在目。在拍攝洛杉磯年年泛濫的山林野火時,跟消防員們學到了必須穿著消防服才能進入火場、接近火源的要領。當與消防員們接近火海邊緣時,你會感到火海的滾滾熱浪像磁鐵一樣要把人吸進去。而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距離,把握風向,死神隨時會在旁邊“伺候”。當然,這里講的靠近,不只是物理距離的靠近,還有心理距離的靠近。只有更加了解我們的采訪對象,鏡頭里才能更多地記錄情感和我們的思考。
羅伯特·卡帕1954年在越南采訪時命殞雷區(qū),年僅41歲。上周驚聞美國大洛杉磯新聞攝影協(xié)會華裔攝影記者趙漢榮在采訪中中槍。記者在采訪中受傷甚至罹難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可見我們這份職業(yè)的危險性之高。只有冒著生命危險靠近、再靠近,才能拍到更真實、更具有沖擊力的新聞現場照片。但我們并不鼓勵攝影記者魯莽行事。在危險的采訪現場做到臨危不懼、游刃有余才是攝影記者的優(yōu)秀品質。只有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拍攝到優(yōu)秀作品才是真正的勇夫所為。這不僅需要膽識,更需要大量經歷的磨練和積累。
二、經歷的積累是拍攝者的創(chuàng)作源泉
攝影是一門隨著傳統(tǒng)攝影技術的形成發(fā)展而產生的應用學科,也是一門實踐學科。它以攝影光學、攝影化學和電子技術為基礎,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操作技巧。
當年人民大學徐國興教授的攝影專業(yè)課是我的專業(yè)啟蒙。我們那時學習新聞攝影是從光學與化學開始的。學校發(fā)一臺海鷗DF單反相機在那個年代非常耀眼。要學習識別光源以及用光,要學習配制顯影與定影藥液并能沖洗膠卷和照片。從膠片和傳統(tǒng)沖印技術到現在的數碼相機技術,這其間發(fā)生了顛覆性的革命。原來的沖洗技術被現在打印技術所代替,暗房被Photoshop取代。現在除了少數發(fā)燒友或者研究人員還在用膠片拍攝外,幾乎全民都在用數碼相機拍攝了。即使手中沒有單反或微單相機,人們手上的拍照手機一樣可以帶領大家進入人人都是攝影師的全民攝影時代。
1990年,第十一屆亞運會在北京舉行。在憨態(tài)可掬的熊貓盼盼的陪伴下,大多數現場參與的中國攝影記者第一次邁進了洲際綜合賽事的賽場。那次賽事上,我們知道了攝影器材商可以免費提供器材租借與維護;膠卷供應商可以讓你每拍一個膠卷就可以去服務站換一個新的膠卷,他們的目的就是鼓勵你多拍、拍好,進而達到提升品牌的效果。北京亞運會的成功舉辦,向世界傳達了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發(fā)展變化信息。其后的日本廣島亞運、卡塔爾多哈亞運、世界杯足球賽、雅典奧運會……我見證了中國體育軍團的崛起,也經歷了中國記者軍團的崛起。國力的增強,經濟水平的提高帶來了受眾需求的大幅增加。這些重要的體育賽事活動給攝影記者們提供了豐富的采訪經歷,讓記者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經歷了時代的變遷、經濟的騰飛,時代也造就了一代新聞攝影人。優(yōu)秀新聞攝影作品層出不窮,新聞攝影名家不斷涌現。
多年學習、采訪的經歷最終沉淀為經驗,塑造了一個成熟攝影記者的工作模式。我們行話中的“跑采訪”,一個“跑”字道出了新聞工作的靈魂。在一次次“跑采訪”的經歷中我們豐富了采訪經驗、提高了拍攝水平,將這些經歷消化后形成我們觀察社會的視角。對攝影記者來說,積累經歷是必要的,它是攝影者創(chuàng)作的源泉。
三、用心做攝影,拍出有溫度的照片
如果我們“靠近”了,并且也有了生活與拍攝的經歷,卻還是拍得不夠好,那可能是我們用心還不夠的緣故。每一次的采訪,都要用心思考,并抓取典型瞬間,真實記錄眼前所經歷的事,這應該是每一個攝影記者的工作追求。
如果攝影是一種創(chuàng)作形式,那么當一幅攝影作品展開時能讓人們看到或感受到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與思想,我覺得就可以叫用心了。對于攝影記者來說,用心,更多的應該是觀察、思考。用心去感受生活與新聞現場,這樣可以獲得更多信息,使采訪拍攝者更容易把握采訪對象與現場情況,并適時抓取典型瞬間,拍攝出有溫度的新聞照片。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溫度的新聞照片有很多,比如解海龍先生拍攝的希望工程,有溫度的“大眼睛”不僅影響了照片中的人物蘇明娟,三十年對希望工程的持續(xù)拍攝報道,更讓全民重視并參與到希望工程中來,為貧困地區(qū)教育事業(yè)出力。這是繼前文中提到的黃功吾先生的《火從天降》之后,又一個以優(yōu)秀新聞攝影作品支撐起龐大社會影響的范例。再比如王文瀾先生的《自行車王國》,各種各樣的自行車場景充滿生活溫度,讓人們從中國人與自行車的故事中,看到中國社會在經歷改革開放后,民眾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直到今天,王文瀾先生見到電動的、共享的新式單車時依然飽含激情地去拍攝。這種持之以恒的追求、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就是用心在作歷史的記錄者。
“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這句話從我步入新聞攝影記者隊伍的那一刻,便銘記在心。一次次的采訪經歷中,我始終不忘用心按快門,做歷史的記錄者。這一信條伴隨著我和手中的相機走過了三十余年的攝影記者采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