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思遠攝影作品:《荒蠻志》
《荒蠻志》大部分拍攝在冬天的水邊,地點多為北京郊區(qū)。我大部分的相片作為日記或者素材存在,之后按照某一種感受歸類或者拼接成一組相片。這組相片體現了我對于與自然相處的某種發(fā)現,更多是對“荒蠻”作為一種自然常態(tài),它所散發(fā)著的微妙的戲劇感的一種有意識的拼接。
2016-12-26
張畯攝影作品:《河上》
在現代地理學利用經緯線縱橫條塊分割,來劃分確定山川地理位置之前,中國古人自有一套以江河、山川為天然脈絡的空間思維,以及對世界整體性的把握方法。如《山海經》就以山川為綱,以南、西、北、東的方位為順序,記載了諸多邦國、山峰和水道。文明的發(fā)端往往與江河、山川的流域和走向相吻合,形成某種“流域模式”或“走廊
2016-12-22
李志雄攝影作品:《江·湖》
江湖一詞最早出自《莊子·大宗師篇》:泉涸,魚雙與處于陸。相掬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原文意思是:泉水干涸后,兩條魚未及時離開,受困于陸地的小洼,兩條魚動彈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潤對方,使對方保持濕潤。此時此境,卻不如各自在江河湖水里自由自在,過彼此不相識的生活。在中國流傳著一句老話,叫“人在江
賀肖華攝影作品:《暗香》
春花秋水,寄情山水曾是中國士人的終極精神歸隱,那些花兒更是大眾情感和精神之寄托。我們有“黛玉葬花”,“梅開二度”,“曇花一現”,“出污泥而不染”,“花前月下”等浪漫傳說與詩意想象。然而,這一切漸漸成為傳統農耕文明時代的集體記憶。今天的中國完全從追求物質生產的工業(yè)社會進入高消費的景觀社會、媒體社會,我
王寧德無名系列作品
王寧德用攝影的方式從不同城市的墻壁上收集了大量覆蓋小廣告的痕跡,這些筆觸也是兩種人群對抗和矛盾的記錄,藝術家給這種隱蔽的過程賦予了某種形態(tài)與重量,讓每個筆觸顯現為沖突的基因。圖像最后指向無名的痕跡制造者,無名的場景,群體活動中無名的參與者。從城市公共空間的參與和行動對抗性的角度上來講,這些痕跡和涂鴉
2016-11-30
付欣攝影作品:《愛的遠航》
一次行走,便是一次邂逅;一次邂逅,便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也許我與這次風景擦肩而過,多少次相遇的記憶,散落于此,流失于彼。驀然回首,那匆匆錯過的情景卻如此美麗……2016年10月10日深圳海上游艇的一次拍攝,我用影像描述了一篇心情日記,站在甲板上看人間美姿,聽海誓山盟,透過鏡頭讓藏匿的心語穿越時空,讓愛
2016-11-15
第六屆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展覽作品錦集
第六屆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于2016年11月10日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恰逢1986年在山東舉辦的“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30周年,組委會特邀請了當年參與該活動的評委、作者及其它相關學者、專家,舉辦一次別開生面的“1986·影像記憶——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回顧”系列活動,內容包
Tim Mantoani :著名攝影師和他們標志性的照片
《BehindPhotographs》(照片的背后)是圣地亞哥攝影師TimMantoani歷時五年創(chuàng)作的一個作品集。他使用一臺20×24寶麗來相機,到目前為止共記錄了超過150位當代著名攝影師和他們的標志性照片。其中包括SteveMcCurry、JimMarshall、PeteTurner
2016-11-08
Shadman Shahid:天堂另一天
《天堂的另一天》講述的是一段風景與圣馬丁島上居民的復雜關系。圣馬丁島是一座方圓僅八公里的小島,坐落在孟加拉灣東北部,是孟加拉國的最南端。小島美景襲人,島上的居民卻陷于陰霾。正是他們將我?guī)肓诉@個故事。天堂并不完美。邪惡正逼近,很可能摧毀這座天堂。在過去十年中,島上無與倫比的美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2016-11-02
新過程
2016-06-03
李朝暉作品《大體:轉基因-斑馬魚》
李朝暉作品《大體:轉基因-水稻》
李朝暉作品《大體:轉基因-小鼠》
李朝暉作品《大體:轉基因-擬南薺》
李朝暉作品《大體:轉基因-線蟲》
聯系我們|關于我們|舉報入口
京ICP備20027073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102000847號未經同意,不得轉載、使用和鏈接本站內容,違者必究